参看强世功《天下一家 vs.世界帝国:深度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未来》,《东方学刊》2021年04期。
故能纯一不杂,混混一体,无形色可求,无物我可对,然后可以谓之化。五、对郑玄和朱熹等人注疏的评论 基于我们对诚明的含义和关系的理解,我们顺便检视一下以往的注解。
综上所述,可以说,《中庸》的诚仍然是真实无妄、实有的含义。然禀受之殊,虽圣贤不能免乎偏曲,清者偏于清,和者偏于和,皆所以偏为之道。圣人从欲率性,因为圣人的欲无私无偏,与性合一。从月者,月以日之光为光也。与《中庸》的诚明关系较为密切的是《庄子·列御寇》篇的夫内诚不解,形谍成光。
最终,我们来看: 自诚明,谓之性。不是说人先有至诚之德,方能成就自身。在易学中,卜筮是契入天人之道,把握世界的变化,从而趋吉避凶的重要途径。
卜筮本身是实现人与天地鬼神相感通的手段,而人与天地鬼神的感通才是人能够趋吉避凶的真正原因。《论语·子罕》中说:子绝四: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故孟子称扬孔子是圣之时者也,正是深刻地领悟到孔子(亦即易道)随时变易的境界和智慧。当有事时,则以虚无明静之心感通当下之境遇,了知事态变化之几微。
《礼记·经解》中说:洁静精微,《易》教也。毫无疑问,《易》所教的洁静精微根源于卜筮活动。
孔子的绝四和他的无可无不可(《论语·微子》),就是《彖传》所说的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,动静不失其时,其道光明。易道以变易为根本义,这种变易是无限开放的,天地万物无时无处不在变易之中,无论事物之间,还是事物内部都是如此。践履易道之人也应当本天地生生之精神而成己成物,也就是《易传》说的进德修业孔子的绝四和他的无可无不可(《论语·微子》),就是《彖传》所说的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,动静不失其时,其道光明。
这既是在说易卦之蓍策,也是在说体悟易道之人。这种洁静精微的境界,可以说就是人借由易学而达到精神觉悟的一个基础。由易学之觉悟所达致的光明之境,就是以开放而流转的精神和心智消除自我的固执和僵化,与变动不居的时空相契应。故寂然凝虑,思接千载。
践履易道之人也应当本天地生生之精神而成己成物,也就是《易传》说的进德修业。故孟子称扬孔子是圣之时者也,正是深刻地领悟到孔子(亦即易道)随时变易的境界和智慧。
没有虚无明静之心境就不能领会天地阴阳变化之神妙,就不能做到精义入神。天地之变化,日月之周流,四时之往来,阴阳之消息,都是在不断地创生事物、成就事物。
卜筮本身是实现人与天地鬼神相感通的手段,而人与天地鬼神的感通才是人能够趋吉避凶的真正原因。它指出易学有使人洁静精微的教化功能。刘勰《文心雕龙·神思》所说文之思也,其神远矣。正是在二者的有机结合中,才能实现易学的知进知退知存知亡知进退存亡,而不失其正,从而臻至先天而天弗违,后天而奉天时的最高境界,故即事尽天理,便是易也。(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易学古籍数据库建设首席专家,山东大学终身教授、讲席教授,中央文史馆馆员) 进入专题: 易学 。悄焉动容,视通万里,正是对易道寂感之会通时空意蕴的发挥,所谓文之思也就是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的易之思。
由马王堆帛书《易传》资料可知,孔子在解释中孚卦我有好爵,吾与尔靡之时,或释爵为爵位,或释爵为酒具,他针对不同的听众而应乎天而时行。所以说,易学所指示的精神修养,既有以虚无明静之心境感通天地万物的一面,也有以随时变易的智慧成己成物的一面。
也就是说,易道之变化是要不断地生成万物,使天地万物日新又新,这就是天地的盛德所在。这既是在说《易》书,也是在说体悟易道之人。
也就是说,易道之精神修养是以心灵之净化和上通于天道为其核心意义的。而这种对世界变化的把握,对未来吉凶的预示,是建立在人与天地鬼神相感通的基础之上的。
有了意必固我,人心也就偏执于一端,形成自我之封闭,不能面向事实本身,不能随时而流转。易道以变易为根本义,这种变易是无限开放的,天地万物无时无处不在变易之中,无论事物之间,还是事物内部都是如此。当卜筮之时,蓍策与占问者的境遇相感通,遂呈现未来吉凶之象。《系辞传》说:易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,非天下之至神,其孰能与于此。
这是达到易道修养境界的现实途径。在不断的进德修业崇德广业的过程中,培植自我之心量,恢宏人生之事业,逐渐向上提升自我,贞定自我之性命,而最终与天地生生之德相契。
在易学中,易道的随时变易,绝不是无意义的变来变去,而是以生生为其目的。当有事时,则以虚无明静之心感通当下之境遇,了知事态变化之几微。
面对变易的宇宙,人之精神与心智也当处于开放而流动的状态。《系辞传》说:是兴神物以前民用,圣人以此斋戒,以神明其德夫。
所谓兴神物就是发明蓍龟卜筮之术,圣人以此斋戒则是圣人在卜筮活动中斋戒身心,虔诚庄敬,从而使其德行臻于变化莫测的神明之境。由蓍策而转进于人之精神的寂感境界,融天、地、人、物为一体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为一体,整个时空都会通于当下,通达无碍。《礼记·经解》中说:洁静精微,《易》教也。而没有随时变易的智慧,就不能成就自我和他人,也就不能将天地之神妙落实到现实生命和人生境遇中来,就不能做到利用安身。
在中国古代文化中,保持内心的洁静和对天地鬼神的敬畏是对卜筮者的基本要求。《系辞传》说:《易》之为书也不可远,为道也屡迁。
毫无疑问,《易》所教的洁静精微根源于卜筮活动。易学人生观的随时变易,以进德修业为其实质内涵。
《系辞传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,又说生生之谓易。体《易》之人在变易的世界中,应当随具体境遇的不同而采取上下无常的相应行动,不可偏执于某一道理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